星期六, 11月 25, 2006

人權教育種子教師手記

緣起
一九九五年,東吳大學政治學系開始在大學部及研究所,開設一系列有關人權的課程,諸如「聯合國與國際人權保障」、「人權思想與問題」、「性別政治」、「環保政治」、「原住民政治」等。(黃默,2002)在一九九六年,因著人權教育基金會,及台北市教育局長吳英璋教授的引介,市師初教系湯梅英和但昭偉,幼教系幸曼玲、林佩蓉等教授,以及東吳政治系黃默教授和陽明大學周碧瑟教授等人,共同參與國科會「人權教育與人權保障」的整合型計劃,研討有關人權理念及人權教育推動事宜,並於一九九七年由台北市教育局委託市立師院辦理「人權教育教材編輯工作坊」,筆者也在這個時候加入、參與工作坊的研習。其後,市立師院湯梅英教授獲教育局補助,在台北地區舉辦一系列人權教育種子教師工作坊,並與人權教育基金會合作在綠島、高雄、金門等地辦理教師工作坊。雖然,這幾年來辦理的人權教育工作坊課程內容不盡相同,但基本上,工作坊係提供教師自由開放、尊重包容的氣氛,經由小團體互動、討論,引發教師自我省思即教學反省、教室觀察,蒐集、檢視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關人權的議題及事件,再由團體討論後,著手設計符合本土的人權教育課程與教學。

我們與人權教育
自八十六年開始,籌辦人權教育種子教師工作坊,即面對教育工作者所提出的困惑與問題,例如:人權教育是什麼?為何要實施人權教育?人權教育的目的為何?提倡人權教育,會不會造成學生變本加厲的只管自己的權利?人權教育是不是只重視學生人權,卻貶抑老師的基本人權?人權教育與現在倡導的各種教育理念及教學活動,如法治教育、兩性教育、生命教育等有無關聯或重疊?在既定課程與教學的框架中,人權教育要如何實施、推動?為釐清這些疑問,教師工作坊的設計是以小團體方式進行,並有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輔導員,負責帶領團體活動、催化團體互動及討論,透過小組活動不斷對話、溝通,讓成員在自由分享的團體互動中有機會思考、澄清,並檢視日常教學及校園環境,以釐清上述的疑問,期能拉近人權教育理念與實際教學場景的落差。

進行人權教師培訓之初,我們期待成員是自願參與的,每一次都擔心:有沒有人願意來參加?教師們會不會是被迫來的?課程設計是不是成員想要的?所以,每一次,輔導員會先研討校園人權議題,將自己對人權或相關議題的思考拿出來分享、討論,這樣的對話也因為輔導員不同的背景而豐富、精彩。彼此之間,也漸漸凝聚成一份「人權教育夥伴」情感,培養了長期的工作夥伴情緣。

除此之外,我們對人權教育推廣工作有更高的期待。我們認為,「人權教育」並非只是學校教學中的課程,或是學術的抽象名詞,而是能充分體現在日常生活。所以,我們希望能將尊重與包容應用到學校生活,培養學生和我們一起關心處處可見的權利意識。例如:看過電影「壞孩子」(註1),我們希望和學生共同思考個人的隱私問題,如何面對強者的侵害、弱者如何自處。並藉此反思當前校園環境處理學生個人隱私的部分是否適當,對人權教育的落實有什麼影響等課題。其他討論的主題,例如:日常生活中師生衝突事例、童書故事、社會新聞事件、電影主角的處境等等,都是學校人權教育教學的起點,並能應用於生活中,進而對周圍的人產生關懷,敏感覺察社會中不公不義的現象,而積極尋求解決的行動方案,以真正落實人權教育保障人權的目的。

由此看來,人權教育如果真正在校園落實,會改變專斷權威、管理至上的校園氣氛,讓校園環境更符合教育的本質,因為當師生有關心自己權利的覺知,當越多人了解尊重與包容在人際相處的重要性時,就會有一股力量產生,促使每一個人可以在大家的支持下,去維護自己的權利不受侵害。而這樣的尊重意識成為一個校園裏的共識後,自然會形成一種尊重個人發展的校園環境。
種子教師課程
自一九九七年後我們陸續在台北、高雄、金門培訓國中小學教師,今年暑假開始,也進行了全省高中教師工作坊,邀請長期關懷對權教育議題的教授做專題式的演講,並以分組討論的方式與成員做交互對話,藉此開啟參與教師們對人權教育議題的關心,並內省自己的價值觀。

我們也安排觀賞影片,營造置身於片中與主角感同身受的經驗,隨著劇情的鋪陳,感覺主角面對的困境、經歷他們捍衛權利的歷程。希望藉由這種經驗,讓成員在聽演講、小組討論之外,多一點身歷其境的感覺,藉此產生「同理心」。就像我們看著「舞動人生」(註2),看到許多人行使「罷工權」表達著憤怒,但是強勢階級總是掌握著社會大部分資源以及礦業逐漸沒落的種種影響,仍是在無奈下結束了抗爭行動。電影情節讓人感到突破現況中的不公平、不平等是多麼困難。而主角「比利」以微弱的聲音,堅毅的表達自己想跳舞的決心,破除一般對男性舞者是「同性戀者」的偏見,最後得到家人與師長的支持,得以發展個人潛能,躍昇為舞台上首席舞者。期間,父親、教師的愛與關懷,幫助他突破「性別刻板印象」,常常讓觀賞的教師們禁不住落淚,更引發後續的熱烈討論。

註1「壞孩子」影集是春暉電視公司製作發行,「老師上課了」影集中之一。發生地在法國,片中描述一個父親對自己十歲女兒的性侵害事件。學校裡的諾老師是一名曾從事法官職位的人,當他從女孩「賽兒」的作業上發現賽兒情緒由快樂轉變成不快樂,甚至看到賽兒使用暴力對待同學,百思不解原由。經由探詢喜歡賽兒的巴布羅以及與賽兒私交甚佳的女老師白蘭琪都得不到答案,最後藉著學生到劇場做戶外教學時,諾老師裝扮成賽兒喜歡的小丑,在短短的對話中發現賽兒爸爸會利用媽媽外出工作時間,對賽兒進行性侵害,並說賽兒不乖才會以性侵害責罰她。諾老師為了解除賽兒的壓力,諾老師一方面與校長聯繫,一方面聯合小時候也曾受父親性侵害的女老師白蘭琪合力將事實真相轉告賽兒的母親,三人聯合起來向法院控告壞父親,徹底解除賽兒的恐懼,最後賽兒又恢復昔日笑容回到學校上課。
註2「舞動人生」是院線片。劇中描述一位男孩「比利」生活在英國鄉下,父親是正在進行罷工的礦工,「比利」卻在此時發現自己喜歡跳芭蕾舞。巧遇良師發現比利有跳舞的天份,力邀他去參加「皇家芭蕾舞學院」甄試,願意花額外時間訓練比利,加上比利願意持續不懈的練習。到了應試的日子,卻因為哥哥參加罷工行動被捕而延誤考試。比利曾試圖以微弱的聲音爭取家人支持,卻換來一頓哥哥嘲笑。一直等到比利發現自己只是喜歡跳舞,與大家認為的男舞者即「同性戀」無關,於是放心的將舞姿展現在父親眼前,進而得到父親與老師的幫助,遠赴倫敦,獲得「皇家芭蕾舞學院」的入學許可,最後,成為舞台上首席舞者。

此外,對於一些普遍在校園發生的人權議題,在分組活動中也提供機會讓教師分享自己的感受,例如「歧視」、「體罰」等校園事件,往往激發許多不同觀點、甚至情緒激烈的討論。工作坊的課程設計,是希望提供教師真誠分享、交換經驗的機會,並且透過小組討論實際發展的教學活動,讓教師表達對人權的基本想法和觀念;體驗人權與教育、生活的連結;並轉化為具體的教材,依實際需求,自由創新集體創作教學活動設計。根據過去工作坊的經驗顯示,實際參與的教師也能充分展現課程設計、編選教材的能力,並分享夥伴們的創意。
人權教育點、線、面
目前我們將歷次工作坊生產的初稿,增補、整編,或基於原有概念改寫、創新,使其更接近實際教學所需,以及配合九年一貫課程融入人權議題的教學設計,進而出版「人權教育教材手冊」電子書。我們所希望人權教育種子教師能理解人權教育與教育本質及民主素養的關連,就很容易找到適當的教學時機,融入平等、尊重、包容等人權核心價值,以及權利、義務、責任等有關人權的基本概念,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具有人權關懷的人。

隨著一次次工作坊的結束,我們得到願意保持關心的教師熱情,也因為這些老師的回饋,讓人權教育網站、高中生人權教育營隊、高中人權教育種子教師工作坊可以全省走透透,從點、線到面注入人權教育更多的新活力。

我們期待今日所灑下的每一粒種子,未來都能在不同的地方存活,並茁壯、成長,像大樹一樣堅實可靠。人權教育種子若成林,則變成為人性尊嚴的保護傘就指日可待了!
參考資料
黃默(2002)。台灣人權教育倡導與展望。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